Menu
≡ 读者导航 ≡

 风土民情

 地方文献

 劳动工具展

≡ 读者登录 ≡
 证号:
 密码:
≡ 图书检索 ≡
书  名:
责任者:

 

您现在的位置:罗江县图书馆--


金湖历史

 

阅读次数:5831

金湖地处淮河下游。金湖县于1959年10月13日建立。取名“金湖”,是因为县境内有汜光湖,而汜光湖在古代名为“津湖”,于是用“津湖”的谐音“金湖”作县名;同时“金湖”又可解作“出金子的湖”,可以日出斗金,象征县内资源丰富,物产富饶。金湖大地是一片古老的土地,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已有先人在此栖息繁衍,并创造出灿烂的文化。

元 古 先 秦 时 期

  境内曾有比较发达的母系氏族公社与父系氏族社会。据有关地名专家考证,金湖境内的塔集镇(古称三阿),是中华民族先祖、五帝之一的尧帝诞生地。夏禹时,境内先民为东夷部族的一个分支——淮夷,以渔猎、耕种为生。西周分封诸侯,境内属于邗国、徐国各一部分。春秋战国时,吴王夫差为北上 称霸诸侯,经境内开凿邗沟(运河前身),沟通江淮,境内先后属吴国、越国、楚国,曾发现楚国金币郢爰、蚁鼻钱等大量遗存。

秦 汉 三 国 时 期

  秦代推行郡县制,境内属九江郡东阳县。秦末,境内陈婴杀死秦东阳县令,发动武装起义,后被封棠邑侯。汉时,境内东部置有平安县,东南部属高邮县(自此延续2100多年)。三国时,魏大将邓艾在境内筑白水塘,建石鳖城,开置屯田8万公顷(含周边地区)。此后历代屯田不绝,不仅使金湖富甲一方,也使金湖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。

两 晋 南 北 朝 时 期

  东晋偏安江南,北方少数民族纷纷起事立国,晋王室的州郡县带着难民南迁侨置,原位于今河北、北京的幽州,就侨置在境内塔集一带。东晋大将谢玄还亲率5万大军在境内与前秦大将句难、彭超血战获胜,史称三阿之战,为淝水大战之先声。南北朝时,境内地当前线,两军数次往复争夺,战火连绵。其时,涂沟一带设有安宜县,陈桥一带设有石鳖县。

隋 唐 五 代 时 期

  隋代实现全国统一,境内石鳖县撤销并入安宜县。隋末战火毁了安宜城,安宜从此迁往运河以东。唐安史之乱后,因楚州刺史向肃宗敬献安宜僧尼所得13件珍宝而改称宝应县。自此,直至金湖建县前,境内东部、北部、西部皆属宝应县,东南部属高邮县(州)。唐武则天当政时,原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募兵讨武,在境内下阿溪与前来围剿的30万大军血战,直至兵败被杀。

宋 元 时 期

  北宋治平年间,英宗在境内筑高黎王城,城高一丈,周回一里四十武(一武为半步),此为今金湖县黎城镇前身。宋室南渡后,宋金以淮河为界,金湖地区地当抗金前线,形成由扬州经大仪、铜城、官塘、衡阳、新集达楚州的官道,史称淮河边兵“横趋大仪之路”。南宋黄河夺淮,滔滔洪水不仅摧毁境内几千年古文明,也使境内遭受长达600多年的漫漫劫难。 

明 清 时 期

  明初“洪武赶散”,苏州一带居民大量迁居境内,又设置泗州卫军屯,使经济渐有起色,衡阳镇迅速崛起为当时宝应县的第二大镇。明中叶以后,水患愈演愈烈,万历年间拓宽浚深草泽河,成为淮水入海通道之一。清康熙年间,为承泄洪泽湖大堤五坝泄洪,清廷下旨挑筑“三河六堆”,今称老三河。嘉庆年间,挑筑新三河作入江通道,今为淮河入江水道。

民 国 时 期

  境内水患依旧,匪患又兴,加之苛捐杂税,民不聊生。1938年,爱国志士陈文领导的抗日义勇团以境内为基地抗击日寇。1939年10月,境内第一个党支部——中共高宝湖西支部成立。1940年4月,新四军开辟境内为抗日根据地,分属全国19块根据地中的淮南根据地、淮北根据地,老一辈革命家罗炳辉等在此指挥战斗。1948年,淮南区党委、淮南路东区党委均驻在境内,指挥收复淮南、迎接全国解放的战斗。

建 国 后

  新中国成立时,境内分属淮宝、宝应、高邮三县。1958年4月,境内东南部原属高邮县的闵塔区划属宝应县,宝应县在境内设立湖西办事处。1959年10月,金湖县正式建立,上属扬州专区。1965年3月改属六合专区。1971年3月改属淮阴地区。1983年属淮阴市。2001年2月属淮安市。建国以来,金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大力根治水患,努力发展生产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解放思想,创新机制,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居于全市之首,人均水平居江苏中游,金湖已成为一颗璀粲的“淮上明珠”。

 

Copyright © 2010-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.
  
备案序号:苏ICP备1020616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