谱序及沿承史略作者:高胡(二门十七世)
高胡,原名长胡,系金湖县银集镇高沈村人,中华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,1991年《高氏族谱》打印版主办人,《重修渤海世馀堂高氏族谱序》和《渤海世馀堂高氏祖先沿承史略》撰写者。
高胡简介:1927年出生,1940年参加革命,参加过淮海、渡江等战役,在全军开展过“高胡运动”,历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、组织部长,中共福建省纪委书记,福建省政协副主席、中共十二大代表。
高姓由来
据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,以姜为姓。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,受封吕侯,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。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,即姜太公,又名吕尚、吕望,辅佐周文王、武王灭商立周,受封于齐国。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,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,称公子高。依照周朝贵族礼仪,其孙傒取祖名为氏,为高傒。高傒成为着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。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、公孙趸排挤,出齐奔燕。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,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。渤海高氏由此发祥,繁衍不息,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。因此,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。高氏世馀堂属于这一支。
高氏世馀堂迁徙分布简介
在洪武三年(公元1365年)至洪武九年(公元1371年)期间,朱元璋下诏令:从苏州、杭州等郡无田之民“往耕临濠”,迁苏州人来宝应,所谓“洪武赶散”就源于此。苏州高氏就是此时迁入宝应县。大运河西,时安庄高家沟和高沈村(即现在金湖县涂沟镇唐港村和银集镇高沈村)的高氏就是这次迁入的一支。截至2009年,高氏世馀堂已传至二十二世,历经六百四十四年。六大门共有316户,1248人。主要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福建。江苏境内主要分布于金湖、盱眙、宝应三县。
祠堂情况
高氏世馀堂是明洪武年期间,由苏州迁移到高邮湖、宝应湖、白马湖流域的一支,由于无谱牒可考、也无口碑可传,至今世馀堂名的来历叙述不清。经考证,祖上在三湖流域一带未建过祠堂。但经十七世长礼、长碧、长进等口述,于1946期间,在十七世长鸾的发动下,在十六世永义、十七世长奎等积极带头下,本堂宗亲积极献钱或献稻谷,从施宏文、宏桂的二祖母处购买了四亩多地,其中是大田一块、秧池一块,宗约十亩地,正准备着手兴建,终因政局不稳而未能砌建(地点就是现在的金湖县银集镇高沈村三组十七世长进家一转)。
高氏世馀堂家训(经2009年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讨论通过)
爱国爱族,遵纪守法;求知好学,科学文明;诚信做人,创业致富;扶危济困,乐于助人;孝顺父母,家庭和睦;认宗祭祖,恪守家训。
格言:
子孙虽多文化不可不学,祖宗虽远祭扫不可不诚
颂联:
世馀德泽长流创建大业,代有英才辈出振兴中华
字辈表:
八世至二十二世:吼德仕林如,锦元万永长,保定全家福
二十三至六十二世:中有栋良才,华誉世满载,振业光耀祖,兴旺远近来,民意仁和顺,富贵续后代,国恩恒瑞庆,强盛久安泰。
因原字派满载,高长明(二门十七世)为高氏世馀堂续字四十“中华振兴,民富国强”,以八字排成鹤顶五言八句。